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东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文章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2/28 15:09:48  点击:1102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改革攻坚”,全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率先恢复、稳步向好,高质量发展厚积成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交出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答卷,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一)经济快速回稳向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实行疫情处置、经济社会发展两条线作战。一手抓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依托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和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重点场所全覆盖管控和重点人群闭环管理,6100多个社区网格分别组建“1+N”社会随访联合小组,市县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实现应检尽检,保障实现了市域“零疫情”。一手抓经济运行,陆续出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稳就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县乡组建341支服务队,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复工复产,推动“六稳”工作、“六保”任务落地落实;加大金融动能转换力度,扭转贷款负增长不利局面,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81.6亿元;落实“3+1”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建立重要经济指标监测报告和月度推演制度,下沉县区、市属开发区开展指导服务,市县合力解决具体问题,推动经济向上向好发展。全年生产总值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增速分别好于全省0.2个、5.3个、1.3个和1.2个百分点。
(二)重点项目支撑有力,内需潜力逐步释放。一是项目攻坚成效显著。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包靠、“3+N”重点项目会商、重大项目滚动督查、“要素跟着项目走”等机制,组织春、秋季项目集中开工,跟进开展两个“百日攻坚”,3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19个省补短板项目和17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率均超年度计划10%以上。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全年新签约项目323个,在建招商项目386个,到位资金610.3亿元。深研细用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131个项目获批专项债额度129.7亿元,全市获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以及其他直达资金14亿元。二是基础设施加快突破。黄大铁路试运营,东营港疏港铁路投用,广饶西互通立交建成通车,东津黄河大桥、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开工建设,东营港10万吨级航道完成导堤工程主体,4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开工,小清河复航工程主航道疏浚全部完工,东营胜利机场改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在全省唯一成功申报国家级首批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三是市场消费快速回补。组织发放2600万元电子消费券,实现商超、餐饮、住宿行业全覆盖,拉动消费1.3亿元。组织开展“金秋美食•购物•扶贫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鼓励流通企业开展打折让利等促销活动,涉及实体门店和线上商户280余个,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三)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围绕构建“5+2+2”产业体系,聚合发展核心要素,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石化产业,PX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和下游PTA项目接续建设,振华石化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项目开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橡胶产业,实施“名牌轮胎、东营制造”行动,提升产业集中度、品牌影响力。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推进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纤维、功能陶瓷材料等重点园区建设,全年新材料、生物医药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6.5%、46%。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垦利区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国瓷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端石化、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进入省级行列,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到32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21件,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瞪羚企业,57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实施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和11个重点环境问题整治,统筹抓好水环境、空气异味、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秋冬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8.6%,省控以上河流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城市,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圆满完成省定任务。
(四)重大战略稳步推进,发展优势逐步蓄积。精心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论证推出一批生态修复、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盯紧靠上对接争取,58项“东营元素”在国家纲要中得以体现。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济南市签署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28项重点任务顺利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134.8万吨,畜产品供应充足稳定,群众“菜篮子”产品得到有效保障;7个市级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片区建设扎实推进,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4%,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12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施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到26亿元,康华海洋牧场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威飞海洋首台国产水下生产设备交付中海油海试。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一是“十大改革攻坚”纵深推进。63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年度计划。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市与县区、市属开发区实现“同权审批”,企业开办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免单服务”,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8.5万户,同比增长17%。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组建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市口岸和物流发展中心,调整优化市化专办工作职责,整合设立市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标准地”试点顺利推进。全面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二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管辖面积、内设机构和人员总数大幅压减,组建国有开发公司、专业运营公司和专业招商公司,全面推行KPI考核和绩效薪酬,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出台支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东营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元。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成东营区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园、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贸易产业创新服务示范园、东营综合保税区光谷产业园,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第十一届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举办2020年出口商品线上“云展会”2场。创新推动外资招引,参加两次全省线上集中签约。全年实现进出口1344.3亿元,其中出口455.3亿元,增长33%;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增长82.5%。
(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和5.2%。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6%。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90元、590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029元、768元。城市面貌持续改善,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东三路生态湿地及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完工,东营河河道全线贯通;20个城市功能提升项目进展顺利,19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完成;天鹅湖蓄滞洪、小清河流域防洪综合治理等277项重点水务工程基本完工。油地校融合发展实现重大突破,胜利学院成功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确定建设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62所油田幼儿园顺利移交地方,普通中小学实现油地融合招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8所、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1.69万个。完成中小学大班额和40所配套幼儿园整治任务。东营职业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胜利职业学院新校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挂牌成立。卫生健康、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完成,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营•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扎实推进平安东营建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专项整治,创建成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省食品安全市、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分析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分析面临的形势,国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冲击影响向长期、深层次传导,各类衍生风险不断显现,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并存,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我市稳定经济增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压力依然较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金融生态修复要求迫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凝神聚力、奋力攻坚。
同时,经济全球化根本方向没有改变。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世界贸易地位,夯实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和条件。我省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叠加形成了发展“黄金期”,一系列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集中发力。我市“夯基垒台”基础性工作厚积成势,发展“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势头更加强劲、“好”的态势更加凸显。一是战略机遇良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市前期谋划列入国家规划纲要的58项“东营元素”加快落地,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衔接环渤海地区与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省会经济圈的工业大市和重要沿海港口城市,我市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于有利位置,在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二是产业基础夯实。石化产业“一区、一片、多点”布局更加明确,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接续实施;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有望延续良好发展势头;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和“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16个项目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2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业装备水平、生产能力、智慧化程度显著提升。高质量编制完成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总部、四园区、两中心”核心层物流节点网络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发展进入快车道。三是项目带动强劲。论证实施2021年市县重点建设项目1004个,年度计划投资1066.4亿元,比2020年多79.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政策总体稳定,我市储备申报项目281个、债券需求576.5亿元。积极发挥市县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专班作用,建立完善基础项目、三年滚动项目、年度重点项目和申报项目“四个项目库”,谋划储备“四个一批”项目1277个、总投资6316亿元,形成梯次储备、接续实施良好局面。四是创新引领提升。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东营高新区列入国家高新区培养名单,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石油大学科教资源布局和油地科技人才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2家,区域创新能力正在发生质的提升,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有效引领高质量发展。五是立体交通初显。高水平编制完成全市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策划实施重点项目216个,推动构建“公铁海河空管”多式联运格局,前瞻布局的一批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初步构建,将极大提升东营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六是承载能力提升。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明确“一主一副一次三组团、多地区中心”和“中心城+卫星城镇”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新片区规划,着力抓好无内涝城市和湿地城市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持续推进。
综合以上因素,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目标。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一是科学精准防控疫情。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集中指挥和联防联控机制,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作用,加强境外和疫情重点地区来人摸排管控,强化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和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加强农村、企业、校园、城乡结合部防控,组织好进口冷链食品和非冷链集装箱、大型长途货运车辆检测消杀,严防疫情输入扩散。强化应急准备工作,推进新冠肺炎疫苗应急接种,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强化集中隔离场所储备管理,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监测。充分发挥市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作用,落实“3+1”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实行重要指标实时监测,针对薄弱环节,研究谋划务实举措,集中破解难点堵点问题。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实时跟踪国际形势特别是疫情走势变化,全面评估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科学把握经济态势走势,聚焦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出台应对措施。三是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惠企政策,及时评估和修订完善我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和精度。优化东营市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推广东营“掌上通”等服务企业小程序,发挥好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平台、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机制和民企服务队作用,“一企一策”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出台优秀企业家、新锐企业家表彰奖励办法,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加快金融生态修复。用好省金融支持东营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推进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出清,确保年内银行机构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深化银企互信合作,出台支持银行机构健康发展意见,完善银企互信企业名单动态管理等制度,发挥好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开展邀请省级行长走进东营、市级行长走进百企活动,推动银企高效对接。加强上市后备资源挖掘培育,力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5家。依法精准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优做强制造业。全面推行“链长制”,精准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链现代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石化产业,加快推进PX上下游配套、利华益有机化工新材料基地、中国化工山东化工原料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链条强韧、价值高端、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橡胶轮胎产业,突出整合提升、品牌建设,深化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影响力。石油装备产业,重点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促进海洋油气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创新。有色金属产业,实施高性能电子铜箔等项目,加快向上下游关联、横向间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纤维等产业园,推进实施功能高分子材料、碳基新材料、石墨烯改性新材料、芳纶纤维等项目,加快膨胀产业规模。生物医药产业,坚持孵化和引进并重,加快培育生物化工、制药化工产业,重点实施新羟生产线、培南类高端医药中间体等项目。航空航天产业,深化与中国商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机场集团的战略合作,推进胜利机场与空港产业园一体化布局、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航空关联制造业和航空配套服务业,加快推进PET芯材、高性能航空导线、航天复合产业园等项目,抓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工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进海洋石油钻井智能设备产业化、海洋水下生产系统等项目。二是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挥3亿元技改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建设,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园区级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赋能。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优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区域创新生态。加快推进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转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争取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坚持“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建好用好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筹建国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加快东营科教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石油大学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用,推动更多胜利油田科研机构入驻园区。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继续支持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才聚东营”若干措施,配套完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回归计划,加快组建东营人才发展集团,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大学生人才、高技能人才。深化油地校人才资源融合发展,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胜利油田、石油大学高层次人才到地方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三)扩投资促消费。一是持续加强项目建设。围绕“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发挥好“2+2”攻坚、“3+N”重点项目会商、审批攻坚、滚动督查等机制和市重点工作指挥平台的作用,实施“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推进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快落地、快开工、快见效;常态化做好政府专项债项目的谋划、筛选、储备和争取工作,全力抓开工、抓进度,确保专项债工作和债券拨付率、资金支出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突出高质量,持续加强项目谋划和可行性研究,推动项目梯次推进、滚动接续。二是深挖消费需求潜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提升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现代物流方面,实施鲁北铁路、东营港、中心城区、广饶4个物流园项目,大力培育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文化旅游方面,重点实施白鹳湖自然体验区、北汊河海上旅游航线、文旅小镇、广利河旅游提升等项目,抓好天鹅湖文旅项目招商,丰富“醉美”旅游线路,做好“旅游+”文章,提升“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内涵和影响力。促消费方面,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推动大宗消费回流,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帮扶旅游、文体娱乐等行业企稳回升,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繁荣发展电商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加强实体消费载体建设,优化核心商圈、重点街区、城乡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东营”创建活动,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四)加快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稳步提升城市品质。高水平建设金湖银河片区,全面完成北二路改造和东营河水环境治理,完成10条配套道路建设;畅通城市交通,实施庐山路南延、府前大街改造等6条主干路建设工程,贯通潍河路、烟台路等8条城市断头路,配套完善21条城市支路;实施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抓好7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创建60个“绿色社区”、10个“完整社区”,合理增设林荫活动场所、休闲健身设施,鼓励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中心城区“西热东送”工程,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持续开展雨污混排大排查,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实施好华山路湿地等工程,提升湿地水质涵养、生态修复功能;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深入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实施汾河路等道路绿化完善工程,因地制宜增加口袋公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继续实施黄河三角洲供水保障工程,提高区域供水保障能力;深入推进无内涝城市建设,实施12个积水点、11个易积水社区整治和2条水系贯通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市政配套,实施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市天然气管道环网、东城供热设施提升改造等工程。加强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启动建设城市智慧停车平台系统,中心城新增5个公共停车场。继续推进拆违拆临和脏乱差整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推进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二是加快突破重大基础设施。坚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双优先”。制定加快推进新基建的实施意见,培育“智慧+”典型应用场景,谋划储备一批新基建项目。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实现5G网络县级以上城区全覆盖、重点产业集聚区连续覆盖。加快建设充电桩,年内实现镇街驻地以上全覆盖。开工建设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淮坊段、济滨联络线、东营港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德龙烟铁路与张东铁路东南联络线和东营西站,加快推进淄东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动东营港4个10万吨级泊位完成主体,开工建设环抱港池内航道、10万吨级液体集装箱码头、2个25万吨级单点系泊原油进口泊位及配套工程,积极推进广利港海河联运工程前期工作。实施东津、胜利2座黄河大桥建设改造,加快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建设,开工东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滨东潍沿海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航空器再交付中心配套项目建设,完成东营胜利机场提升改造项目停机坪建设。组织实施油气管网规划,开工建设东营港—广饶原油管道,年底前完成河口区—东营港输油管道主体工程。统筹推进电网规划建设。
(五)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一是加强污染防治。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134个水气土(固废)治理项目。深入开展空气异味源排查整治和挥发性有机物、扬尘治理,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针对8条国控河流实行流域系统治理,推进18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升级,建设东城南污水处理厂湿地等4处净水功能人工湿地,省级化工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建立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体系,重点推进津源环保固废处置中心等9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智慧环保二期工程,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沿黄生态长廊,全面推行林长制,筑牢绿水青山底色。二是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治理。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恢复等工程,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能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编制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大力压减煤炭消费,全面淘汰替代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任务。编制新能源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超载治理。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实现新建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72.5%。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流程再造,突出“一窗办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加快推动市县乡村“一个平台、一张网”“四级联动”,实现高频事项掌上办、简单事项自助办、便民事项就近办、复杂事项视频办,年内实现72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开办注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水用电用气、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服务精简提速。深入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市一体化指挥平台,规范提升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建成“三级平台、五级应用”运行系统,推进互融共通、系统集成,建立完善管控运行机制,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东营样本”。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综合发展水平。深化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组建东营黄河三角洲军马场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标准地”改革,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5个领域国家级试点。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信易贷”应用,建立轻罚清单、免罚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科学编制实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二是加快推进外贸转型。立足橡胶轮胎、化工、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品牌影响力。抓住国家支持原油进口、鼓励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品出口等政策机遇,提升原油等大宗商品存储及流通能力,推动外贸优进优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建设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5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加大外资外贸项目引进力度,突破保税维修、研发业态创新业务,深入推进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推动综合保税区提档升级。用好自由贸易区平台,围绕RCEP的签订,安排“服务秘书”,指导企业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接轨,利用自贸协定创造经济合作项目。三是强化对外合资合作。加快东营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打造专业园区载体。高质量精准化专业化开展“双招双引”,盯紧世界500强、国内外综合实力突出的旗舰型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高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聚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
(七)深入实施重大战略。一是高标准落实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专项规划。制定生态保护治理、重大基础设施、高端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年度实施计划,逐项推进落实。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细化管控要求,创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任务。发挥黄河入海口城市优势,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与沿黄流域各市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等领域的合作。争取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暨入海口(国际)城市伙伴组织成立大会,举办世界500强走进黄河口等活动,深化经贸往来和友好合作,扩大东营对外影响力。推进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二是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严格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41.4万亩,加强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全面完成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等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推进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雪龙食品产业一体化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垦利区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联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加快推进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制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推动打造一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示范点。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规划编制,创建1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61.4公里,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全面完成上级确定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年度任务,持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选东营”等专项活动,推广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创业实训营”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发展。扎实做好农民工工资保障工作。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升基本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特困供养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提升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三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出台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所、幼儿园15所,进一步扩增优质学位。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按照新的体制招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挂牌并招生。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市技师学院、胜利职业学院建设发展,推动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本科职业院校。四是加快健康东营建设。出台卫生健康事业布局规划,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成投用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妇幼保健中心综合楼,完成市中医院一期工程主体,开工建设市荣军医院,推进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提标升级,建设109处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完善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关注“一老一小”,建设综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4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9处,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6处,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适老化改造,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率达到100%,农村幸福院规范化运营率达到90%以上,落实优化老年人优待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五是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作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继续办好国际马拉松、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重大赛事,争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六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严格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七是全力保障公共安全。实施饮用水质提标工程,提高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标准。深化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成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加强信访工作,妥善防控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17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集中攻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和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和新型网络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八是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妇女儿童、综合治税、人民防空、职业病防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气象、档案、禁毒、消防、海防、防震等工作。集中力量办好确定的年度民生实事。

 

 
[上一篇]:市工业产品检验与计量检定中心服务我市全员核酸检测
[下一篇]:关于印发东营市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