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东营市加快“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的通知
文章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6/21 15:12:23  点击:1005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抓住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扣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突出“三个坚决”的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为抓手,全力推进“十强”产业和四大支撑体系建设,拉强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精品旅游等长板产业,补齐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高端装备等短板产业,提质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现代海洋等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2021年,力争实现“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以上,同比增速达到7%以上(其中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9%以上),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劲,为到2022年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五年取得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一)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1.31亿元,比2020年增加2.94亿元,同比增速16%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技术建设。推进基于互联网协议IPv6技术骨干网和接入网改造,构建完善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实现5G网络县级以上城区全覆盖、重点产业集聚区连续覆盖。落实“宽带中国”和“宽带乡村”战略,推进固定宽带网络升级和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围绕产业需求,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设计及控制系统、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等产品。三是开展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生态培育工程。深入推进“数据赋能”专项行动,深化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光谷未来城等一批高性能产业建设,发展数据采集、存储、挖掘、交易、应用、安全等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开展弹性计算、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等研发和服务。四是构建特色软件体系。结合产业体系发展,在基础支撑软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网络的高端软件、工业软件及服务、信息安全软件、大型行业软件、数据处理与服务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构建特色软件体系,支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32.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95亿元。
(二)巩固升级高端装备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7.05亿元,比2020年增加2.46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坚方向。聚焦做强石油石化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以及电力航空装备,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升。一是做强石油石化装备,在巩固发展采油装备制造规模的基础上,依托威飞海洋、祺龙股份等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拓宽产品市场,推动更多产品“由陆向海”,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海洋石油装备集聚区。围绕油气高端炼化产业,积极布局发展陆上石化装备制造,打造高端智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和油服企业总部基地。二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依托波鸿轨道交通、兆源机电,研发高附加值车轮、高端电磁线,打造百亿元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三是围绕整车生产、刹车片、刹车盘、铝镁合金车轮、钢制车轮、齿轮、新能源汽车等7大类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壮大。四是着力突破风电设备,依托山东中车电机研发生产定子和大型直驱电机总装,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五是聚力发展航空装备,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营研究院,加快航空导航与飞行校验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深化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加快东营5G试飞基地建设。加快研发航空新材料,加速开发航空产业配套产品。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55.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51亿元。
(三)壮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91.24亿元,比2020年增加15.21亿元,同比增速20%以上。
2.攻坚方向。新能源产业,一是编制出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河口、刁口、东营东部(北部)大型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体系;二是积极配合推动中远海海上风电综合开发,稳步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农林生物质热电项目,合理推动水热型地热供暖和地热能多元化利用;三是加快河口、利津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和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产业,突出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五条产业链方向,加快建设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园,提升产业聚集度。一是依托国瓷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新型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高端催化材料产业链,培育汽车用电子材料、5G用微波材料等领域陶瓷材料产品和氧化铝催化剂载体、蜂窝陶瓷等高端催化材料产品,巩固电子陶瓷材料产业优势;二是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为核心,搭建催化材料研发、催化材料表征、催化材料中试、催化器匹配标定等四大研发平台,打造由稀土催化技术研发、基础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三是依托中芳特纤、东珩国纤、胜利新大新材料等骨干企业,筹建高性能纤维研究院,加快芳纶纤维、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链条构建,加大终端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打造全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四是依托利华益、诺尔生物、胜通光学膜等化工企业,积极发展高吸水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等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五是充分发挥铜冶炼产能优势,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引导现有生产企业向铜精深加工领域发展,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建设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铜基新材料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链。
3.优选项目。新能源产业实施重大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146.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37亿元。新材料产业实施重大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192.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8亿元。
(四)聚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853.66亿元,比2020年增加63.23亿元,同比增速8%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落实海洋强市三年行动部署,推动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实施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及水下生产系统等智能装备升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二是做大做强蟹贝虾参等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水产种业。推进黄河口大闸蟹精深加工项目,引导贝类养殖龙头企业新上贝类净化项目,开展文蛤、四角蛤蜊等品种的净化及精深加工。主打“黄河口”金字招牌,推动传统渔业养殖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三是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支持康华海洋牧场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支持通和海洋牧场打造底播型海洋牧场示范区。四是加大对德仕能源、山东祺龙等5家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创建海洋领域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海洋装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共建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院。五是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破题发展,扩大甲壳素、壳寡糖等海洋生物制品生产规模,加强甲壳素类功能性食品及衍生品开发,尽快形成有效产能。推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农高区、垦利省级农高区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板块。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2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43亿元。
(五)快速培育医养健康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92.82亿元,比2020年增加8.44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发挥精细化工、传统医药产业优势,加强药物研发,加快培育生物化工、制药化工产业,重点实施新羟生产线、培南类高端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加快形成规模优势、集群效应。二是抓好医疗养老行业运行,统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以及市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综合楼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促进医养与旅游、文体、家政、康复辅助等行业融合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四是推进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提标升级,建设109处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完善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改造6处乡镇敬老院,建设14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9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139.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28亿元。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提质发展高端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88.54亿元,比2020年增加13.97亿元,同比增速8%以上。
2.攻坚方向。按照“一区、一片、多点”发展布局,加快建设绿色石化产业链群。以烯烃综合利用、芳烃综合利用两大产业链为核心,以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石化精深加工产业,深化产业链条接续发展,发展绿色高端产品。一是围绕200万吨/年PX项目,推进炼油—烯烃、芳烃—下游高端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上游”整合高端石化产业龙头,配套建设乙烯及下游深加工项目,“下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施精对苯二甲酸(PT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配套项目,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严重依赖进口的石化产品,建设炼化一体化基地。二是推进中国化工、中国振华、中国能源等央企国企高端项目落地,积极探索发展前沿新材料。三是推动石化盐化一体化发展,延伸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等绿色精细化学产品,构建多元化、精细化、功能化新型氯碱化工体系。四是培育石油石化综合物流和交易服务业,拓展工程咨询、技术服务、展会等新业态。五是橡胶化工产业,突出整合提升、品牌建设,深化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推动产能向优势企业集聚,集中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25个,计划总投资67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3亿元。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8.62亿元,比2020年增加2.6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现代高效农业(种植),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突出设施蔬菜产业,推进实施农业生产“两改”工程,即露天种植改设施栽培,老旧大棚改新棚。大力提升设施蔬菜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现代高效林业,发展耐盐碱花木研发、培育,推进花卉旅游深度融合,以“天下果仓”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搭建集“供销链”“科技链”“金融链”于一体,涵盖种苗、鲜果、仓储、冷链运输、生鲜电商等多链条的“产业服务链”。三是现代高效畜牧业,重点做好良种奶牛、中新白羽肉鸭、白羽肉鸡、胜利白猪等优良品种的扩繁增群,加快黄河口滩羊等在研品种的培育,打造一批种质资源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企业,培育壮大畜牧种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四是现代高效水产(养殖),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渔业,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现代水产种业,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传统渔业养殖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33.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4亿元。
(三)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07.11亿元,比2020年增加5.1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从第四次经济普查普查出的3159个文化法人单位中,梳理出个头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文化法人单位,引导其加快发展,不断壮大,尽快成为“规上”文化企业,同时兑现东营市“四上”企业培育奖励扶持措施。二是研究产业特点,改进招商方法,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宣传我市在投资激励、外资激励、企业高管激励、基金支持、社会化招商激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型文化创意项目落户我市,争取在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实现招大商的突破。积极推荐并争取中央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的扶持。三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文化旅游作为我市“5+2+2”产业体系的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年度45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快速推进、高质量推进,尽快见到实效。四是超前谋划,积极筹备,认真组织我市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中国(深圳)文博会、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促进文化产品展示和交易,宣传推介黄河口特色文化。同时,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宣传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优惠政策,吸引知名、大型文化创意企业来我市落户,开展文化产业创作、创意、投资、生产等活动。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5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5亿元。
(四)提速发展精品旅游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71.12亿元,比2020年增加3.39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围绕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制定发布《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构建旅游产品、品牌、市场、保障等支撑体系,推动精品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二是围绕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深化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设计,实施白鹳湖自然体验区、北汊河海上旅游航线、文旅小镇、广利河旅游提升等项目,抓好天鹅湖文旅项目招商,丰富“醉美”旅游线路,开展“千里走黄河”等主题活动,做好“旅游+”文章,加快打造国家一线休闲度假城市。三是深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垂钓、研学、夜间旅游等新业态,高水平举办2021年中国休闲度假大会、2021黄河口(东营)国际摄影大展、2021黄河口(东营)啤酒美食节、第十届自驾游高端峰会等特色节事活动,结合东营草莓音乐节、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公路自行车赛、铁人三项赛、全国钓鱼大赛、石油装备展、橡胶轮胎展等重大节事、展会活动,打造“休闲东营生活季、纵情河海激情季、赛事会展盛宴季、乐享冬游贺年季”四季节事活动。四是对广利河沿岸景观带科学规划、整体提升,力争达到4A级景区标准。开发智慧旅游,进一步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力度,拓展精品旅游功能。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95.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53亿元。
(五)修复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速由负转正,增加值与2020年持平。
2.攻坚方向。一是制定实施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方案,加快金融生态回归。优化银行业发展环境,落实好支持银行业发展措施,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强化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落实分类监管措施,推进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展金融服务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活动,推动建立供应链金融公司,发展供应链票据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三是用好省金融支持东营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有序推进重点企业金融债务出清,确保年内银行机构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四是加大政策性保险业创新力度,拓宽保险市场,促进政策性保险提标、增品、扩面。五是深化银企互信合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大项目培育力度。找准信贷切入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强化“资金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引导银行机构与重点项目精准对接。六是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研究制定上市计划,加快上市进程,力争年内5家企业上市。
四、攻坚措施
(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1.建设高质量产业载体。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管委会瘦身强体、开发区回归本位。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及其他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优势辐射输出,以“一区多园”模式带动县乡产业园区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配置优化。支持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较高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支持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整合提升乡镇产业园区,对不符合规划布局、“小而散”“空壳”或未进入国家目录的园区,积极稳妥进行清理、整合、撤销。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2021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全覆盖,其他功能园区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黄三角农高区、省级以上开发区)
2.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深化园区功能定位和“十强”产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明晰园区发展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原则上一个园区主导产业不超过5个,其余为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综合运用搬迁、置换、回购、重组等方式,对园区内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低效用地、简单加工制造等生产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发展前景小的企业实施搬迁,以腾出空间发展壮大园区主导产业。(责任单位:省级以上开发区)
3.深化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园区集聚发展,坚持“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明确15条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引导资金、人才持续投入制约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实现重点突破。鼓励企业主动寻求战略合作、引入上下游合作伙伴,优化特色产业链发展生态系统,打造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原则上每个工业园区要培育形成1-2个细分主导产业,并通过建链、强链,成功打造若干条领跑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省级以上开发区)
4.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好3亿元技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全市1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发布一批“5G应用”场景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园区级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同步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集中突破,加快培育高端软件、电子信息制造、信息通讯等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省级以上开发区)
(二)全力实施育大培强。
5.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突出龙头企业头雁作用,实施东营市创新五十强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创新链和价值链产业布局,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实力。重点壮大胜利软件、广域科技、科瑞集团、胜利高原、中芳特纤、国瓷公司、新发药业、天东制药、亦度生物等具有行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努力培育成为实力较强的创新型大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
6.扶持“小巨人”企业。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倍增计划,2021年力争新增高成长型企业30家以上。加快小微企业“双升”战略落实,积极推进“个转企”“企升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选择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给予重点引导和扶持,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7.全力加强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培塑行动,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橡胶化工、石油装备、新材料、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推动企业向品牌塑造跃升。鼓励科瑞集团、胜利高原、国瓷公司等企业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新大管业、九章膜、方圆集团、万高电子、天东制药、新发药业等企业提升产品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发展成为具有产品特色、规模效应的行业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打响“生态黄河口、放心农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8.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农高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盐碱地农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辐射中心。加快东营科教园区建设,发挥石油大学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用,推动更多胜利油田科研机构入驻园区。建好悦来湖科技人才聚集区,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优质科技项目落地。建好用好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营)、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霍尼韦尔UOP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招引大院大所,重点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到东营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支持县区、市属开发区布局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众创空间、孵化器。2021年,新增2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共同体,新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9.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雏鹰”“瞪羚”“跃升”计划,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以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选择一批条件接近的企业入库储备,加大支持力度。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2021年,全市建有规范化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到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0%以上。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或上下游企业合作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减免力度,强化“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0.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才聚东营”为主题,聚焦“十强”产业需求,按照“顶尖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面向全球开展人才延揽活动。实施金蓝领聚才提升计划,大力遴选20名左右的首席技师、10名左右的金牌工匠,精心打造“匠心东营”技能人才工作品牌。积极开展黄河口职业技能竞赛,择优授予“东营市技术能手”称号,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市技师学院等院校发挥培养优势,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定向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企业家培养“1121”工程,培养10名功勋企业家、100名优秀企业家、200名成长型企业家和1000名企业家后备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人才安居工程、“零门槛”落户、医疗保健服务等政策。(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强化重大项目带动。
11.创新项目落实机制。坚持“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优化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库建设。精准谋划储备专项债项目,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加大额度争取力度,为项目投资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市重点工作指挥平台作用,完善“3+N”重点项目会商机制、“1+N”例会制度,提高“2+2”攻坚、滚动督查等推进效率,压实项目推进责任,打通项目快速落地、快速推进“绿色通道”。细化“要素跟着项目走”配套实施细则,强化要素和政策落地实效。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力度,挤出更多土地用于重点项目建设。通过节能挖潜、竞购省统筹指标和“十四五”分配指标等方式,破解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约束,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开展“金融诊疗”助企行动,推动银行机构对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引导增加信贷投放。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吸引省级基金和其他市外基金加大对我市产业项目的支持。对重点项目,联合省、市、县基金,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专项基金进行定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
12.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抓好“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施专业精准招商。实行“链长制”,聚力产业链招商。以相关市级领导为各产业招商组组长,各产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链长”,各产业领军企业负责人为“链长”牵头企业。突出产业链缺失和高端两大环节,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每个产业招商组每年引进2个不低于1亿元的项目。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方法,推动市场化招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一批国内外知名招商机构开展市场化合作。委托国内知名大数据公司建设东营招商云平台,利用平台数据库,深入挖掘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企业及项目信息,精准筛选高匹配度招引企业,提高招引效率。筛选20家左右本地重点企业开展以商招商,通过招商干部和重点骨干企业之间开展双向选派招商,引导企业拿出优质资产开展合作、参与混改。对接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基地,鼓励市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
13.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突出“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全面优化政务服务。2021年6月底前,建成投用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推动县区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接入,实现交易平台管理、运行和维护一体化;与国家交易平台、省交易平台、省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及市信用平台等实现互联互通。年底前,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进场交易各环节的全流程电子化,消除电子招标投标与纸质招标投标并存的“双轨制”现象,提升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水平;全面实现“外网申报、视频勘验、内网审批、限时办结、证照寄送”全流程、整链条“不见面”快速审批,提升审批效率。(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14.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四减四增”要求,牢牢守住环保门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牢牢守住安全质量门槛,加强全过程安全和质量管理,打造安全工程、精品工程。(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
(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5.加快产业绿色化改造。编制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实施节能技改攻坚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全面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快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提高废旧轮胎、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进产品回收再制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行产品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绿色管理,推荐认定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工业节能技术装备、“能效之星”产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6.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分类管理,强化结果运用,推进落后产能企业退出市场。建立“标准地”制度,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具体指标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参考条件,实行承诺制,从项目源头上把住产能关。对连续两年被评为单位能耗产出综合效益Ⅲ、Ⅳ类的企业,依法依规加快推进改造提升或淘汰出清。(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健全政策统计体系。
17.按时发布监测报告。严格贯彻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监测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落实责任分工,按时出具我市各县区、市属开发区“十强”产业监测指标报告,增强监测指标时效性,发挥预警提醒作用,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效指引。(责任单位:市统计局)
18.规范企业纳统。针对省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目录,建立健全全市“十强”产业统计监测机制。对现有规上企业逐一进行摸底,加强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十强”产业统计监测范围。指导部分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通过剥离方式,单独成立独立法人单位,纳入“十强”产业统计体系。强化基层统计工作,与行业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挖掘纳统资源,抓好统计代码编制与审核,做到应统尽统。(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行政审批局)
19.落实领导责任。各市级分管领导加强对分管领域“十强”产业的督促和指导,依据统计部门发布的“十强”产业监测指标报告,及时进行调度部署,跟踪掌握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全市“十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增强考核结果应用。建立与“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容错纠错考核机制,以综合考评结果为重要指标,加强对县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工作的考核。(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一篇]:关于印发东营市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印发东营市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攻坚方案的通知